近期,融资融券业务利好频传。继中证金融公司宣布将进行转融资业务市场化改革并下调转融资费率之后,沪深交易所又分别发布了融资融券标的股票扩容的通知。个人以为,融资融券标的股票扩容固然是值得肯定的,但两融业务“跛脚”的格局也应该早日改变。

此次中证金融公司决定整体下调转融资费率40个基点,也是该公司第四次下调转融资费率。转融资费率的下调,将有利于引导更多的资金合规入市,这对于目前低迷的行情意味着什么是不言而喻的。而且,也将惠及券商与投资者。费率的下降,将降低券商的融资成本,也为利率的下调打开了空间,有利于提升投资者融资的积极性,增强其投资欲望与热情。此外,费率的下调,对于促进两融业务的发展,无形中也是大有裨益的。


(资料图)

两融标的股票扩容方面,上交所由现有的800只扩大到1000只,深交所由现有800只扩大到1200只。一次扩容增加600只股票,数量并不少,也凸显出扩容力度之大。此次标的股票的扩容,也呈现出某些方面的特点。

其一是标的股票流通市值占比较高。其中,沪市主板标的股票流通市值占沪市主板A股流通市值达到95%,深市标的股票流通市值占深市全部A股股票流通市值的比例接近90%。如此高比例的占比,在此前是不可想象的。其二,扩容之后,实现了对沪深300指数成分股的全覆盖。无论是沪市沪深300指数成分股,还是深市沪深300指数成分股,都已成为两融标的股票。其三,中证500指数、中证1000指数成分股覆盖率同样都不低。其中,两大指数成分股中沪市成分股的覆盖率分别达到98%、86%,深市则分别达到97%、83%。更高的流通市值占比,主要指数中更高的成分股覆盖率,无形中都有利于吸引更多的增量资金进场,也有利于提升股票流动性与提升市场活力。

融资融券业务自2010年开启试点以来,总体而言运行较为平稳。尽管在2015年的股市异常波动中也出现过踩踏现象,但并不能抹杀两融业务在资本市场所产生的积极作用。当年作为券商行业的创新业务,两融业务曾经也为券商行业摆脱靠“天”吃饭的困境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如今,两融业务已成为券商继经纪、自营、投行以外的第四大业务。而且,两融业务对券商利润的贡献上,其地位也日益凸显。

比如2021年券商两融业务利息收入中,中信证券以99.16亿元高居榜首,头部券商的利息收入都超过40亿元。即使是排名第20位的东方证券,也获得了13.93亿元的利息收入。在券商传统三大业务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两融业务收入对券商的重要性日益显现。

也正因为如此,券商在两融业务上的投入也频现“大手笔”。比如今年1月份中信证券配股融资273亿元,用于发展资本中介业务的资金最高不超过190亿元;今年8月份兴业证券配股完成募资100亿元,拟投入50%的资金用于发展融资融券业务。这说明,两融业务既是券商发展的重点业务,其竞争也将越来越激烈。

不过,在券商两融业务发展迅猛的同时,融券业务跛脚的格局却一直存在。比如来自中证金融公司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10月20日,沪深两市融资余额为14509.55亿元,融券余额为1048.35亿元,融资融券余额合计15557.90亿元。其中,融资余额占比93.26%,融券余额占比6.74%。尽管与原来低于3%甚至是低于2%相比,融资余额占比已有较大幅度的提升,但显然还远远不够。

两融业务中融资业务占比过高,而融券业务占比过低,既不利于发挥两融业务促进价格发现的作用,也不利于个股估值的合理化。与此同时,在极端行情下,也容易导致融资盘相互踩踏现象的发生。既会加剧市场波动,也会放大市场的投资风险。

个人以为,大力发展融券业务,提升两融业务中的融券业务的比重,改变两融业务跛脚的局面,监管部门重视融券业务的发展不可或缺。此外,中证金融公司手握巨额标的股票,进一步加大出借数量与力度,同样非常重要。

作者/钟 诚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