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哈密市:唱响“节水好戏” 做足“生态文章”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王冠
(相关资料图)
提到新疆哈密市,人们大都会联想到其特产——哈密瓜。哈密是一个沙漠中的绿洲城市,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不足全疆人均占有水资源量的1/2。《哈密道中》有云,天山顶上看伊州,衰草凄迷大碛秋。从新疆地图看哈密,三面环沙,没有一条河湖一片湖泊。此种情况下,哈密人民如何利用和改造自然,把水分消耗量大的哈密瓜培育成致富支柱产业,让哈密市成为绿色生态、宜居宜业之城?
近日,记者跟随“四季看新疆”之“沿着河湖看新疆”采访团来到哈密,跨越天山南北,从位于山南的哈密伊州区哈密河出发,到山北地区的巴里坤湖以及伊吾河流域,展示哈密河湖那些涵养生态、滋养民生、润泽经济、繁荣人文的生动实践。
节水提质助力“甜蜜事业”
哈密种植哈密瓜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这里光照充足、气候干燥,昼夜温差最大可达到20℃以上,非常适宜哈密瓜生长。在哈密市伊吾县淖毛湖镇,得益于冰川雪水的滋养和浇灌,这里出产的哈密瓜脆甜可口,含糖量超过15度。
为高效利用有限的水资源,加快推进农业节水增效,淖毛湖镇积极推广膜下滴灌栽培技术,亩均可节水35%以上。“以前,用大水漫灌的模式,一亩地用水量一般在500-600立方米。采用膜下滴灌节水模式后,用水量减到300立方米左右。”淖毛湖镇党委委员张明生介绍。
2021年,淖毛湖晚熟哈密瓜种植基地升级实施智慧节水灌溉项目,在滴灌设施上加装远程控制装置,瓜农在手机上就可以精准操作。
淖毛湖镇和顺园社区居民周茹刚向记者进行了演示,“在手机里可以看瓜田情况,根据地势的高低控制水量,最大程度确保瓜田均匀灌溉。人坐在家里看电视,水肥在地里浇着,省时省力省人工。”
与此同时,淖毛湖镇还大力推广哈密瓜良种,帮助瓜农配套标准化栽培、无人机植保和有机栽培等技术。现阶段,淖毛湖主要种植“新密25号”和“西州蜜17号”,也就是当地人所说的“黄瓜”和“黑瓜”,品质优良。伊吾县还在2019年实现了晚熟哈密瓜有机栽培技术规程全县覆盖,自新技术运用以来,用水量大幅减少,哈密瓜糖度提升了2度以上,储藏期延长了15天左右,商品瓜的比重大幅提升,达到80%以上,品质得到明显提高。
今年,淖毛湖晚熟哈密瓜种植面积达4.15万亩,预计亩均产值4500元左右。一产做强,二产跟上。“我们目前计划实施哈密瓜深加工项目,围绕现有的龙头企业,着力开发哈密瓜干、哈密瓜酒、哈密瓜醋、冻干哈密瓜等系列深加工产品,不断提高哈密瓜全产业链附加值,为农民增收开创新路。”哈密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黄浩说,“下一步,哈密将围绕哈密瓜鲜果平台建设,重点抓好种质研发、品牌建设、标准认证、冷链物流和品牌推广五大方面,全力为哈密瓜产业发展聚势赋能。”
节水灌溉、提质增效、技术应用,淖毛湖哈密瓜正在走向更远的市场,老百姓的“甜蜜事业”也越来越有奔头。
“增水+生态恢复”重焕哈密河勃勃生机
走进哈密河国家湿地公园,不少市民在此休闲健身。“你看现在改造的,植被遍布,水也清澈了,有这么舒适优美的环境,我们有地方散步,心情都好了。”正在晨练的市民付万德脸上洋溢着幸福笑容。
别看如今的哈密河国家湿地公园流水潺潺,很难想象,20世纪80年代末的哈密河河道是几近枯竭的状态。1981年,石城子水库的建成解决了哈密市民的主要生产、生活用水问题,但也因水库的建设和下游土地的大规模开发,哈密河东西河坝的水流量锐减,众多泉眼逐渐干涸消失,后哈密河完全断流,河界内草木荒芜,区域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破坏,农业生产灌溉水源紧缺。
哈密人渴望哈密河早日重现生机活力。1998年开始,哈密持续实施增水工程。“我们修建了引南增水管道工程,从石城子水库修建了一条干渠向哈密河进行补水,每年的补水量有1000万立方米左右。”哈密市水利局副局长钱柳洪介绍。
除了水库补水,2019年起,哈密市全面推进哈密河及其支流的生态恢复与保护工程,先后实施哈密河有害生物防控、湿地生态水管理、栖息地保护与恢复等七大工程,建立长效保护机制。工程建设坚持不破坏原有水系、不破坏原有植被的原则,打通、恢复并构建起东西两条绿色廊道,以生态恢复实现更长阶段的有效补水。
水多了,绿增了,一度断流的哈密河如今生机勃勃,造绿于民,造福于民。目前,哈密河生态恢复工程已建成面积达5300亩的哈密河国家湿地公园,是生态恢复前的3.8倍,其中新增绿地2157亩,哈密河沿线绿化率由18%提高至78%,成为城市中的“天然氧吧”。随着河东西坝边的丰雅园、人民公园等10个小公园和两个文化广场的建成,一条26公里的健身步道将各个园区串联起来,湿地公园内处处皆景。
生态红利让村民吃上“旅游饭”
“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门口一双靴,炕头一瓶酒。”这是以前高家湖湿地的真实写照。2017年,哈密巴里坤县先后投入资金修复生态、建设景区,大力发展旅游业。2021-2023年,河南援疆投资3100万元,在高家湖湿地景区建设游览基础道路、观光长廊、木栈道、特色民宿等,全面提升和完善景区基础设施,不但提升了农牧民居住条件和景区旅游服务质量,还拓宽湿地旅游发展的新思路。
“我们不会选择在水草丰美的地方和生态非常好的草场上建大型景观建筑,民宿和游客服务中心也是建设在盐碱地和外围。”巴里坤县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副局长蒋晓亮介绍,高家湖目前逐渐形成了集观光、休闲、餐饮、民俗于一体的生态旅游线路,带动了当地300余人就业,间接带动1200余人就业。
“今年,暑期旅游旺季,我们共接待游客7万人次,每天营收在5万元左右。”景区二渠水库度假村的“90后”老板孟庆杰告诉记者,他所经营的民宿和农家乐可供游客住宿、吃饭、垂钓,每天接待能力达300人次。
从泥巴地到AAAA级景区,高家湖的村民吃上“旅游饭”。从生态保护中收益,他们也更加珍惜眼前来之不易的“幸福”。“只有环境越来越好,我们的根才能守住,全国的游客才愿意到我们巴里坤来。”孟庆杰说。
生态涵养,故而民生改善,进而人文繁荣,哈密正疾驰在“水清民乐”的绿色发展之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