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经济日报记者 王宝会
近期,不少消费者接到自称某银行合作贷款公司的电话,宣称可以使用其他贷款产品进行“转贷降息”,保证能为消费者节省房贷利息。对此,湖北、河南等地银行机构发布声明表示,银行贷款业务从未与贷款中介或个人合作,在办理贷款时也从未收取过中介费、代办费等费用。消费者办理贷款业务要到正规银行网点或银行线上平台渠道办理,对他人代办转贷业务不盲听、不盲从。
早在今年年初,就有不法贷款中介诱导消费者用经营贷、消费贷置换房贷,引起监管部门注意并加以整治。不法贷款中介为何屡禁不止?
“总体来看,不法中介引导贷款客户转贷降息,主要原因是有利可图。”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研究员娄飞鹏表示,对于不法中介而言,在此过程中可以通过各种所谓的服务收取费用。我国居民住房按揭贷款大多是长期贷款,利率以5年期LPR为基础定价,而经营贷以短期贷款为主,利率定价以1年期LPR为基础。5年期LPR高于1年期LPR,同时出于支持小微企业发展、促消费等目的,经营贷、消费贷利率较低,因此进一步扩大了套利空间。
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梁斯认为,不法中介之所以有生存空间,主要原因是套利需求的存在,只要存在利差,中介就有动力进行相应操作。加之此前借款人面临较高房贷利率,偿付压力较大,这也会导致一部分借款人通过低利率获取贷款偿还房贷,以减轻还款压力。在存量房贷利率调整后,预计这一现象会有所缓解。
此前,金融监管部门发布风险提示,消费者使用不法贷款中介推荐的所谓转贷操作方式,恐将损害自身权益。如通过伪造银行流水、包装空壳公司等手段向银行申请经营贷,涉嫌骗取银行贷款,情节严重者将承担刑事责任。经营贷、消费贷与住房贷款在贷款条件、利息、资金用途、期限、还款方式等方面都有很大不同。经营贷和消费贷属于短期贷款,利率随市场行情浮动,如果消费者后期续贷审批跟不上,极易导致资金链断裂,甚至影响征信记录。
对于消费者而言,面对不法贷款中介的非法营销活动,要警惕风险。银行贷款有明确用途,经营贷用于经营是合同约定,对借款人具有法律约束。特别是监管部门对经营贷违规流入楼市一直保持高压监管态势,严格限制贷款资金套取行为,部分地区已有借款人因将经营贷用于偿还房贷而承担了法律责任。消费者要警惕被不法中介隐瞒不利信息、只谈诱人条件的虚假宣传欺骗和误导。所谓的“转贷降息”看似利息更优惠,实际却隐藏着违法违约隐患、高额收费陷阱、个人征信受损、资金链断裂、信息泄露等风险。消费者需要深入了解相应的法律法规,避免由于贪图利差而造成损失。